- 从纸媒到智媒 媒体向“新”而行
- 2024-05-05 09:28:41 作者:纪元元 来源:大同日报
新时代,赋予新闻媒体新使命;新媒体,激发传统纸媒新活力。
当纸张上的油墨印刷变成了指尖下的电子屏幕,当报纸阅读时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实时推送下的多方互动,当传统纸媒的单一形式变成了网络平台的立体呈现——这是科技进步推动媒体融合的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对传统媒体全面转型的使命召唤。
作为市委机关报,创刊75周年的大同日报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已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抖音号、视频号、客户端等载体的全媒体矩阵,通过加快融合与转型步伐,不断提升党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更新
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历程中,大同日报社近年来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9年,重新整合内部组织架构,再造采编流程,加速、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新闻反应速度,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2020年,着力增强融媒体中心调度指挥、一线采写和新闻原创能力,特别是把资源、技术、力量向移动端倾斜,形成适应融媒体生产的策划采编审发网络,打造移动新闻精品,全媒体采编的生产能力、聚合能力、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不断推动融媒体中心和采编“中央厨房”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全媒体采编资源,实行“中央稿库池”供稿机制;2022年,持续建设融媒体中心和采编“中央厨房”系统,健全完善“中央稿库池”供稿机制,强化微端媒体“文字报道 短视频 图片海报”宣传矩阵;2023年,持续推动融媒技术升级、网络安全升级,加强中心调度、一线采写和音视频供给,创新题材开办了“知乎大同”“遇见大同”等10余个新栏目,推出了一批效应、口碑、流量俱佳的作品。
目前,大同日报社旗下有大同新闻网,“大同日报”“大同日报融媒”“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小记者”共4个微信公众号,“大同日报融媒”“大同日报传媒”视频号,以及大同日报微博、大同日报头条号、大同日报抖音号等多个新闻发布平台,以文字、照片、手绘、图表、动画、视频等表现形式,进行各类资讯发布,突出时效性,彰显权威性,增强互动性,迅速成长为让世界了解大同、让大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纽带。
创新
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近年来,大同日报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用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为网友抓焦点、多侧面、全方位地报道和推送了我市围绕“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聚焦转型“四步走”战略目标,深入推进“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深耕“四大赛道”的生动实践,应用新媒体优势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宣传,依托“大同两会系列·图解政府工作报告”“每月大同热点”“年度关键词”“云中观潮”(图文 音频版)等平台专栏,打造出一大批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唱响时代主旋律的新媒体作品,做到了让新闻宣传有声、有色、有料、有味。
举例来说,在大同日报新媒体各平台呈现的全国、全省、全市两会报道,不仅仅是平面的、无声的,更有利用海报、视频、h5等形式“活”起来、“动”起来的。新媒体编辑们制作出的海报、视频作品,少了一些对长篇幅新闻报道的阅读疲倦,多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元素,增添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用新媒体的呈现方式帮网友更直观、详尽地了解“两会内核”,发出属于大同日报新媒体的“两会声音”。
尝新
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对于精神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新媒体编辑部为此特成立了尝新·图文绘创工作室,加大了原创专栏创作,上线了“发现大同·飞鸟翔集”“发现大同·品鉴文物”“云中观潮”“遇见大同”“漫话节气”“寻味大同”“大新说说”“大话云冈”“知乎大同”“大同这座城池”“大同老照片故事”“三人有戏”等原创图文、视频专栏,围绕大同古今展开不同角度的叙说,让网友重新发现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视角了解城市的现代魅力。
共计发布151期的原创生态环保主题专栏“发现大同·飞鸟翔集”在展示手段上以图引人,精选30余位本土鸟类摄影师提供的摄影作品,同时配以原创科普性文字、动图、主题海报以及短视频等,用不同的创意和故事展示了120种大同本地生存的不同鸟类的高清视角。该栏目发布摄影作品超1万张,文字性内容10万余字,综合阅读量超过100万,在“贯彻党的二十大 网聚‘晋’能量”首届山西正能量网络精品展播活动中获得专题专栏类一等奖,在“同心筑强梦 网聚正能量”首届大同市优秀网络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组织推荐奖,还荣获了山西省报业协会颁发的“党的二十大融创报道组织奖”。
老照片里记录着泛黄的故事,老照片里收藏着老大同人的记忆。那些留在记忆里的大院、街巷、排房、商店、菜店、银行……在“老照片故事”专题里被以拍摄照片和收集整理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评,打开了大同人的记忆阀门,使那些久远的老大同故事扑面而来。
“发现大同·品鉴文物”栏目的小编们除了要深挖相关历史资料、从海量的研究信息里撷取适合新媒体写法和编辑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之外,还力求通过不同拍摄角度,把每件文物最为动人的一面呈现给网友,利用创新形式破解文明密码、发现城市之光。
“知乎大同”根据网友提问留言,趣味解读那些有意思的人文内涵,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极易被忽略的“冷知识”。
“漫话节气”是在节气交换之时配发的主题推文,内容除涉及节气百科,还会展示大同的惊艳美景、特色美食,并为网友提供换季时大同的天气情况、健康提示等,紧密衔接寻常生活,创新传承节气文化。
短视频具有快速传达信息、内容形式多样化、直观性强、适应移动设备、易于分享传播等优势,当其日益成为现代社交媒体平台上最重要的内容形式之一,新媒体编辑部也及时“跟风”,尝试推出短视频小剧场,上线“三人有戏”“出村记”等原创视频栏目,带火流量的同时,也开创了大同新闻传播题材短剧化的新模式。
……
图文制作年生产量为6000余条,海报制作年生产量为2000余张,短视频年生产量为1500余个,全网全平台年综合流量近8000万……实打实的数据“量化”了大同日报新媒体的传播效力。
诚然,各平台上的每一期推送都离不开小伙伴们的默默付出。全年无休、随时待命,不间断地为网友提供即时的新闻资讯、全面的大同消息、权威的政策解读、贴心的生活服务,是新媒体编辑部多年来坚守的职责和使命。
出策划、写稿子、甩段子、拍照片、修图片、剪视频……他们个人自学、集中培训,努力成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多面手”。大家经常头脑风暴、全心投入,为了一个又一个策划,冥思苦想;为了一个又一个节点,日夜奋战。最终才将一字一句,汇聚成一篇篇稿件;一秒一帧,凝练成一段段视频。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大同日报新媒体以权威发布、快速反应,彰显党报担当,及时回应读者关切,充分发挥了快速、便捷、高保真的传播优势,新闻生产量为平时的4倍,阅读量达日常10倍以上,个别报道的单条阅读量突破170万次,确保舆论力量渗透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方方面面,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特别关注和广泛认可。
上新
今年,大同日报社正在筹备启用“学习强国”大同学习平台和云大同app,扩充大同日报新媒体传播矩阵“成员”,助力全社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知识、看资讯、长本领的便捷“掌中宝”和强力“充电器”。为在这一平台上拥有自己的传播阵地,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大同日报新媒体编辑部负责运维的“学习强国”大同学习平台正在加速筹备中。上线后,“学习强国”大同学习平台编辑部将作为“学习强国”在我市的内容生产供应中心,充分发挥党报党媒技术优势和供稿优势,组织精干力量,统筹多方资源,主要通过“市主流媒体 县区融媒体中心 市直单位”结构的供稿链路,以文稿、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习强国”山西学习平台乃至总平台推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大同新闻,展示大同深厚文化底蕴、自然人文之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塑造大同品牌影响力,提升大同城市形象。日后,大同学习平台编辑部还将继续拓展供稿链路,加强内容建设,策划品牌专栏,确保宣传稿件数量上升和质量提升,努力将其建设成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的传播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环境。
24小时不间断更新,一端网罗权威、新鲜新闻资讯……移动端的大同日报新媒体平台——云大同app即将重启、焕发新生。大同日报社特邀请专业团队对app进行全新重构,优化界面设计、交互体验和功能布局,以提高用户黏性和活跃度;同时,结合最新技术,实现个性化推荐、精准推送,提升用户体验。上线后,云大同app将以“新闻 服务”为核心,聚焦新闻资讯、民生服务、互动交流等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满足群众需求的综合性移动客户端。与此同时,还将拓宽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加强与各级新闻单位、自媒体和通讯员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维度真实记录、生动呈现大同故事,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革新
下一步,大同日报社还将坚持创新为要,着力实施媒体融合提升行动,一面发挥好纸媒的主流阵地优势,一面发挥好融媒快速传播优势,一体互补、深度融合,打造主流媒体新格局。
在加强融媒技术支撑方面,多方筹资、集中资金,继续推进采编“中央厨房”技术升级和配套系统建设,加快大同新闻网软硬件更新,优化网站和数字报反应速度、阅读体验,确保网络安全防护、网站页面生态规范;加强“公共稿件库”建设,全面打造“报网微端”互通共享的生产后台,健全完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放大一体效能。在构建全媒传播体系方面,除重启大同日报手机app端媒建设外,还将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强化网站、app、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等平台的联动互动,构建大同日报融媒品牌化全媒体矩阵,以互补交融的发布方式,做出拳头产品。在探索多元新闻路径方面,主动对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展开交流合作,以“新闻 政务服务商务”模式,进行业态创新和服务升级;在宣传推广、数据应用、创意设计、电子商务、舆情监测、决策咨询、调查研究等领域,拓展融媒产业链条,增强造血功能。
放眼未来,在新一轮技术突破、衍变的关键期,主流媒体向智媒体迭代,是未来五年内媒体实现进位赶超、弯道超车、重新洗牌、重整格局的一次难得机遇。作为主流媒体,我们亟需面向人工智能新时代,以全新思维、全新理念推动全新变革、全新布局,抢占即将到来的智媒体新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同篇章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精神力量。
(编辑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