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日报,于“数与网”竞速
- 2024-05-05 09:24:32 作者:任翔宇 来源:大同日报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未像今天这样方便,大同日报紧跟时代、精准发力,开始了从“相加”到“相融”的加速跑。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正在形成。
1998年至2008年是中国报业鼎盛的十年,也是大同日报多元发展、壮丽多彩的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网络兴起所带来的的媒体变局,都给大同日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报纸的未来该如何选择?一直大刀阔斧、披荆前行的大同报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敏锐地看到了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潜能。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1997年至2000年,互联网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这几年诞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公司:网易、搜狐、京东、腾讯、新浪、阿里巴巴、百度。
也是在这个时期,大同日报开始了“触网”体验。
1992年12月,大同日报社时事信息部“全国综合经济信息网”开通,每月可接收新华社全国商品行情网提供的商品信息数百条,由此,深刻感受到了巨大信息量带来的数据价值。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同日报与北京中关村“飞宇网吧”联动合作,与彼时正在探索“相声与互联网”领域的著名曲艺家姜昆合作,一块名为“大雁鲲鹏信息中心”的铭牌悄然挂在原大同日报社办公楼二层的一间办公室门前。“大雁”是大同和当时的雁北地区缩写,“鲲鹏”源于姜昆的“鲲鹏”网站。
1998年11月15日,《大同日报》电子版登录互联网,成为全省首家上网的地方报纸。
2005年,由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管的大同新闻网成立并投入运营,办公场所就设在大同日报之前的“大雁鲲鹏信息中心”,《大同日报》电子版也在此时率先进入大同新闻网,为市民提供互联网端的信息服务。
2009年,经上级批准,大同新闻网调整为市委宣传部主管、大同日报社主办,大同日报在互联网上开始了又一次的奋进征程。
大同此前无专业的本地网络媒体传播平台。大同日报彼时已有60多年的新闻专业积累,有数百人的新闻采编和网络技术骨干队伍,更有党报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报网融合一体化建设”就此开启。2010年5月,大同新闻网第一个网络专题报道上线,聚焦善化寺脚下的市民生活,暮鼓晨钟下的老戏台掩映在古城墙的怀抱里,城市的文明映照在这片土地上,甫一上线就受到网民关注,并在贴吧、论坛等网络站点转发。大同日报社坚持“开门办网”的理念,充分发挥大同新闻网平台以及官方微博微信作用,相继发布了“大同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通”“企业年检制度变年报制度”“聚焦城建新成就,建设宜居新大同”等结合政策、便民、城市建设等内容的新闻专题。在大同新闻网、大同手机报上推出了政策、旅游、高考以及便民查询服务。市民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类投诉、举报、建议、咨询、求助等还可登录大同新闻网微信平台留言,新闻热线及时给予协调答复,塑造了新媒体的亲民形象。大同日报社依托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主题策划的吸引力、影响力,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和线上线下联动,打出策划“组合拳”,开展了“我爱我家——城市·人居”新闻摄影作品征集活动”“2014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线上凯发官网入口的线下活动”““绿色中国”节俭环保大型公益活动”等系列公益互动活动,打造了新媒体权威、公正的形象,吸引了一批忠实受众。
作为当时全市唯一具有新闻发布资质的地方门户网站,大同新闻网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并在公益活动上亲力亲为,组织、策划、参与多次大型公益活动,在受到网民好评的同时,也在舆论阵地上传播着清新的正能量。2011年,大同新闻网发起组织“关爱母亲河”的万泉河清理活动,此后从最初的网站活动演变到有多家户外俱乐部参与的社会化公益活动;2013年,大同新闻网参与了国新办主导的“爱传百城”公益活动,宣传好人好事,并作为山西代表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启动仪式;2014年,大同新闻网参与了国新办主导、胶东热线主办的“绿行中国”公益活动,宣传节俭,从我做起,并获得大同旅游业支持参与;2015年,大同新闻网利用手机客户端、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多次主导了出走少年的搜寻和救助活动,最高时近3小时就获得30万人的浏览转发,两次通过大同新闻网最终帮助家庭找到出走少年。大同新闻网作为大同网媒主旋律发声阵地,不仅坚持导向和立场,还利用多种形式全力组织读者参与公益活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传播影响力。
2014年,大同新闻网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全国地方网站最佳本土传播力品牌”“大同市互联网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发挥主题宣传正面引导作用,做到重大报道不缺位、不失语,不断提升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依托大同新闻网、大同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的传播主渠道、主阵地权威、公信的优势,大同日报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从“报网互动”到“报网融合”的递进模式,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真实的报道,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弥补报纸采编印刷周期相对较长的不足,形成了“提前介入、及时跟进、现场采集、及时发布、多媒体传播”的互联网传播模式。
随着手机端用户激增和移动互联网应用高速发展,大同日报也开始布局移动互联阵地。
2015年2月5日,大同新闻网改版升级,全市首个新闻客户端“掌中大同”手机app上线。这次大同日报全媒体首批新媒体产品集中上线,标志着大同日报适应媒体变革形势,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上线新媒体产品分别是“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app和“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大同传媒”“大同日报传媒”微信矩阵及“大同新闻网”官方微博。这些新媒体产品以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品牌影响力驱动主流价值观传播为核心,以内容创新、传播方式创新为抓手,深度整合现有采编资源打造而成。
“大同新闻网”改版升级后,页面简洁大方,功能完备齐全,更加讲求接地气,除了升级了原来就深受网民关注的本地新闻、数字报栏目,丰富了国内、国际、文娱、体育等热点新闻频道,专设了极具视觉冲击的摄影频道,还增设了突出大同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频道,以及便民、美食、房产等一批服务类频道,同时,还为网民开辟了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四牌楼”论坛。
掌中大同客户端采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信息符号进行新闻传播,可使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使得新闻能够在视听等方面让受众得到更丰富的信息感受,是当时大同地区资讯最全、信息最快、覆盖面最广的面向广大用户唯一免费移动app客户端。
在内测期间,全媒体记者崭露头角,“写、拍、编、发”样样精通,直播推送的《大同今年首场人工降雪来啦!》《看直播追话剧汲取榜样正能量》《领略博物馆,小编带你游!》等内容,甫一推出就受到关注,内测期间每次直播的浏览量均在万次以上,这种以分钟计算的传播形式,具有快速性特点,高度契合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要求;网络直播新闻用文字、图片、音频等真实还原了现场状况,省掉了中间的转述、编辑环节,也让新闻传播更符合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
而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矩阵组成的微平台是大同日报社全媒体集群中的又一亮点,微平台全覆盖运营。刚一上线,大同新闻网官方微信就产生了首个“10万 ”作品,《大同“电子警察”明日试运行 明年3月1日投用!》《大同展览馆“华丽转身”90度,已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等资讯的点击次数分别达到93616次、78193次,大同新闻网官方微信上线一年粉丝数即突破30万,成为宣传大同城市新貌的又一前沿阵地。2015年,第一期“中国地市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发布,该排行榜依据专门为全国地市州新媒体量身定做的专用wego 指数,排列出中国地市新闻网微信号百强,大同新闻网微信平台在榜中排名山西省第一、全国第32名。2017年,大同新闻网官方微信作品《近100万游客观灯,超400家媒体关注!古都灯会今天启幕,大同之光照亮中国年!》荣获中央网信办颁发的“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温暖中国’主题活动”优秀作品奖,同年,大同新闻网经营收入近百万元,其中,营收全部来自移动互联网领域。
“掌中大同”“大同传媒”“大同日报传媒”微信号同样表现不俗,粉丝数量、转发量和点赞量稳步提升,实名认证“大同新闻网”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官方账号,粉丝数量全市领先,是新一代网民了解资讯、互动参与、网上热议的重要平台。
2019年,大同日报再次优化升级网站,打造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增强中心调度指挥、一线采写和新闻原创能力,加快、加速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以百姓喜闻乐见和深入浅出的方式,更多制作发布海报、h5、短视频等融媒体作品,推动策、采、编、发等环节向移动端倾斜,培育“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体队伍,着力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传播体系,全力打造具有强大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创新报道的思维方式和作品的呈现形式,在新闻内容特别是原创内容上下真功、下苦功。强化与受众的互动,扩大地域、人群、内容覆盖面,加大主题策划的力度和厚度,精心设置品牌栏目,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编辑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