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日报 伴随古城和平解放的喜悦诞生 -凯发k8国际唯一

大同日报 伴随古城和平解放的喜悦诞生
2024-05-05 09:16:46  作者:韩云峰  来源:大同日报

  75年,于时间无涯的沧海里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粟米。对于《大同日报》,75年是一段百转千回却始终勇往直前的历史,是一股历经磨难却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一篇深沉厚重却不失生动隽永的华章。

  1949年4月29日,在大兵压境、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国民党第18兵团副总司令兼大同军事指挥官于镇河、大同行署主任孟祥祉、第275师师长田尚志等人前往如今的平城区水泊寺乡西坟村,与当时的察哈尔省军区副司令员詹大南、中共大同市委书记赵汉及华北军区敌工部科长叶修直、晋绥军区敌工科科长杨正等人民解放军代表进行谈判。在村民郭海的农家大院里,双方正式达成和平解放大同的条款。是日,我围城部队接防北关,解放军的铁甲车也开进城北火车站。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大同城墙关切门及围城工事。5月2日,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在人民群众热烈的欢迎口号声中,解放军举行了入城仪式,古都大同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949年5月5日,第一张《大同日报》迎着全国解放的胜利曙光、伴随着和平解放大同的巨大喜悦诞生了。当时的《大同日报》为四开小报,每期发行3000份。

  在2009年的一期《大同日报》报道中,有一篇题为《金戈铁笔报胜利》的文章,采访的是当年《大同日报》的创刊人之一吴学理。文章提到,在1949年春,吴学理与《察哈尔日报》的张华就来到中共大同市委机关驻地,投入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中。

  当年接受采访时已经83岁高龄的吴学理老人记忆出奇地好,他仍然能够记起当年的种种细节:

  “5月1日一大早,市委机关全体人员100多人浩浩荡荡从大同县驾遇皂村出发,步行向大同行进,上午10时许,正式进入大同城。”

  “当时的大同日报社位置在如今平城区司令部街原邮政城内支局那栋小楼。”

  “报社编辑人员除张华和我外,还有大同和平解放前夕从察哈尔日报社抽调来的康杰、伊晓、宁波。由张华任社长,康杰任总编,我和伊晓、宁波担任编辑,记者只有刘素善一人。”

  “编辑部中,我最年轻,其他人也大多只比我大两三岁,这是一个非常年轻而充满战斗力的集体。”

  “当时《大同日报》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专用电台接受新华社电讯稿,报道全国各个战场胜利进展的消息,大同本地新闻由刘素善和基层通讯员采写。”

  同年8月,奉上级指示,《大同日报》停刊,成立大同印刷局,成为一个生产单位。但一代代报人却从此启程,薪火相传,踏上了充满激情的创业创新之路。

  1957年5月1日,在市委内部刊物《竞赛通讯》的基础上成立大同报社,出版《大同报》,为四开四版,周五刊,同年9月1日改为周三刊。1962年,为应对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纸张缺乏再度停刊。

  1963年5月1日,随着经济形势好转,报纸再次复刊,更名为《大同建设》,为四开小报,周三刊。1967年1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大同建设》停刊,同年4月,改为《新大同报》复刊,很快,由于受到造反派冲击,当年7月再度停刊。

  经过如此“四起四落”后,1969年,《新大同报》重新出版,到1971年6月,更名为《大同报》,为四开小报,周三刊;同年12月26日,成立大同报社编委会。从此,《大同报》一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同报社同各行各业一样开启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从1984年元旦起,《大同报》更名为《大同日报》,为四开小报,周六刊。1987年元旦,《大同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日报,周七刊,四开小报。1993年元旦,《大同日报》扩版为对开四版大报,在山西省地市报中首家由小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从此,《大同日报》进入一个持续、快速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回首凝望,峥嵘岁月如歌。抬头向前,万里前程似锦。《大同日报》将从这厚重的历史中不断汲取丰厚滋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直至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编辑  王宇)

-----------------------------------------------------------------------

关于凯发k8国际唯一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凯发官网入口的联系方式 凯发官网入口的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 document.write(unescap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