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日报,在“光与电”逐梦 -凯发k8国际唯一

大同日报,在“光与电”逐梦
2024-05-05 09:10:57  作者:任翔宇  来源:大同日报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与发展,掀起了报业与出版业印刷技术的革命。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中叶西方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得到快速迭代应用,印刷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国内的报社也纷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设备更新,印刷报纸从铅印转变为胶印,从铅字排版转变为激光照排。激光照排的出现使手工码字的铅排被计算机排版所取代,将压纸型熔铅制版变为激光照排出软片,极大地提高了出版效率。

  《大同日报》是那个时代里走在前列的一个。1990年,大同日报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在科技之翼的助力下,信息化建设实现新飞跃,报纸的蝶变,也是大同日报75年发展历程中被“光与电”照亮的绚烂一页。

  报纸是提供信息的媒介,因此,注重科学技术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1988年,大同日报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采用计算机通讯技术,与新华社联网,全天24小时接收新华社电讯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和准确率;1989年,改铅印为轮转胶印,为读者奉献出图文更加清晰的《大同日报》。但是,敏锐的大同日报人并没有满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为代表,计算机设备、互联网技术等在出版业广泛普及应用,出版业在实现自身生产方式、内容形态、传播手段创新中,推动知识传播变革,促进社会文明进步。1990年6月30日,大同日报印刷厂激光照排系统投产,成为大同报业发展“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重要里程碑。追忆往昔,原大同日报印刷厂厂长王存保说,把大同日报此前的发展归纳为“一次飞跃,两大步跨越”“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就是这次飞跃。其实,在投产之前,投资140万元的电子激光照排系统就已经开始与原有的铅印排版并行试用,时任大同日报社总编张文炳专程赴美国考察学习报纸运营发展先进模式,后又多方考察,最终经上级部门批准,激光照排车间选用了“华光”四型激光照排系统,这是北京大学王选教授等人研发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汉字处理技术。“那时,北大方正的办公大楼一进门挂的条幅就是‘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还有‘古有毕昇活字印刷,今有王选激光照排’。这一项工程也是国家一直关心和支持的一项科研攻关项目。激光照排那时候已在西方大面积推广应用了,但由于汉字的巨大数量和它的复杂写法,一直无法纳入激光照排系统,王永明发明了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技术应运而生,这一次的变革意义重大,它也是中国印刷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当年,张总编上下奔波、积极争取,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从车间装修、机器安装到正式剪彩并生产运行,地市报的同行们说我们是深圳速度。”王存保回想至此,仍自豪不已。

  激光照排车间投产剪彩仪式上,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辉在讲话中说,希望报社在拥有一流硬件的同时,要有一流的软件,所谓“软件”就是要把份内的新闻工作做好。自此,大同日报结束了铅与火的历史,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印刷机为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生产的胶印双色轮转报纸自动印刷机。1991年,时任市委书记樊荣枝到大同日报社调研, 并慰问了正在报社调试激光照排系统的北大方正技术人员。

  这个技术有多先进?大同日报当时的这个举动有多超前?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那个年代:

  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的4个版面全部用上了激光照排,世界上第一张用计算机屏幕组版、用激光照排系统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1988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沉甸甸的铅字,成为我国报业第一家“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报社,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1990年2月,《文汇报》刊登人物报道,把王选称为“当代毕昇”;1991年6月,《解放军报》称王选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及90%以上的黑白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采用了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活字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也为大同日报社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计算机汉字输入、拼版、激光打样到激光胶片输出,代替了铅印的铸字、排字、拼版、铸版等工序,工作流程大大缩短,劳动用工大大减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环境大大改善,而印刷能力和质量大大提高。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的乔凤琦,那时候还是风华正茂的壮小伙子,因为年富力强、头脑灵活,被选中加入激光照排车间,在和北京的专家技术人员学习的同时,也要和报社的同事们一起边学边练,争取尽快上手。 “工人们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就能完成接版、排版等工作,这和以前忍受高温、满身酸味、满手乌黑的操作环境完全不能比。”乔凤琦如今回想起来,仍是感慨万千。

  已经退休的原大同日报印刷厂职工梁明华当时还是青春靓丽的小姑娘,回忆起在激光照排车间工作的经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防静电地板,无尘操作间,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286计算机、排版系统”,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此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段陪伴报业一起成长的经历,也就此展开了。

  大同日报开启“光与电”的逐梦历程后,不仅在山西的报业系统内影响巨大,也成为周边不少城市地市报业学习的对象,很多报社纷纷派人来大同日报参观学习。王存保说:“那时,我们国家除了人民日报和大多数省报和省会城市的报纸,地市报的报纸印刷厂引进这套设备的没几家。咱们厂上了激光照排设备后,一下名声就出去了,参观考察学习的一波接着一波,我也成了北大方正公司的座上宾,有会必叫,还要求发言介绍经验。就连我们制定的照排车间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照排车间激光照排系统安全运行和日常维护守则,以及车间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发出了好几百份。工厂上了激光照排以后,一下把铅字排版工人们从脏、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一步迈入了现代化、自动化的时代,生产环境、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益和过去的铅字排版相比那是天壤之别。我从事铅字排版20多年更有切身体会。”

  一开始,《大同日报》一直是黑白套红报,直到上世纪90年代,第一张彩报才“出炉”,随着印刷设备不断更新,报纸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印刷彩报过程中,伴随着设备更新、技术更新、人员更新,也从“单面彩”发展到了“双面彩”。1992年12月,《大同日报》试刊对开四版报纸,1993年1月1日起,《大同日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扩版为对开四版大报。进入21世纪,报纸印刷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化的印刷设备更加便捷。2000年9月,大同市委撤销大同日报社、大同晚报社,成立大同报社。2008年,具有国内先进水平m40型塔式彩色轮转印报机在大同报社正式投产,从此印刷自动化程度更高。2010年,大同报社购置上海高斯彩色塔式轮转印刷机3塔、北大方正制版排版系统,这标志着大同报社报纸印刷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以前每小时只能印10000份报纸,现在可以印刷40000份;以前一次只能印刷对开报4个版,现在一次可以印刷对开报纸12个版。

  “光与电”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高,更有思想的锐意进取。这个时期,《大同日报》勇立时代潮头,与城市共进、与时代同行,始终紧跟市委、市政府步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城市的发展、转型的印记,在这里“铭刻”。

  大同日报在报纸的编、发、排和印刷质量上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大同日报报纸印刷的‘两大步跨越’,第一步是1997年引进了北大方正的彩色扫描分色激光照排系统,和德国产的滚筒式精密彩色分色激光照排胶片输出机。紧接着又购了一台人机产的二手对开四色自动胶印机,1999年,在庆祝大同日报创刊50周年的时候,又引进了一台上海高斯生产的卧式报纸彩色胶轮印刷机,这就一下解决了从报纸到书刊杂志印刷从彩印照排到彩色印刷的全部自动化,这是继激光照排以后的又一步跨越。第二大步跨越是2008年两厂合并搬迁新厂,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同时,在设备方面又大刀阔斧进行了二次更新,又新进了一台上海高斯生产的塔式报纸彩色胶印轮转。还有德国产的海德堡对开四色自动高速胶印机,两大步走完,可以说印刷厂从排到印、再到装订,现代化、自动化设备基本完善,进入地市级报纸印刷厂设备现代化的先进行列,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王存保说。

  在报纸的经营发展上,大同日报厚积薄发、硕果累累。1999年4月1日,将原有五大周刊整合,成立《大同日报·晨刊》,2000年,大同日报扩版为对开12版,1月1日,《大同日报·生活》创刊,这也是大同乃至全省首份铜版纸印刷的生活服务类报纸。2000年9月9日,大同日报社、大同晚报社合并为大同报社,此后,大同日报在区域纸媒影响力达到峰值。

  与世界接轨,以科技解放生产力,与时俱进,让大同日报在“光与电”的逐梦路上如虎添翼。如何让资讯再上一个阶梯,锚定方向,大同日报再次航向一片新蓝海,迎接“数与网”的时代。

(编辑  王宇)

-----------------------------------------------------------------------

关于凯发k8国际唯一 网站运营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凯发官网入口的联系方式 凯发官网入口的友情链接
2008-2020 大同日报传媒集团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 山西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号:14083031
")); document.write(unescape(""));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