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齐文化成就了北魏平齐民书法群落
- 2024-01-24 08:19:08 作者:崔莉英 来源:大同日报
山东有俗语说“天下汉碑看山东 ,山东汉碑看曲阜”,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历代碑刻众多,以至于后世有“断碑犹是汉文章”的感慨。那次的山东之行,于我而言,更觉激动的是有幸一睹各个朝代的书法碑刻。特别是看到了藏于山东博物馆的熹平石经残石碑刻,这样的残石曾在河南洛阳的博物馆也目睹过,站立在那些带着古老气息的碑刻前,感觉真的可以和古人对话,可以让人思接千载,可以想到北魏文人对于眼前这些石经书法的推崇。当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刚刚打下河南之地,便带着众臣到洛阳看石经,他们看到的是直立于太学门外的熹平石经,那是历朝历代石刻的书法范式和儒学经本。从那时起,北魏也有了在平城刊刻儒学典籍碑刻惠及平城学子的想法,以至于后来有了汉臣崔浩在平城刻立国书碑林的执着,也有了因碑林文字挑起的国史之狱的大事件,想来那时文人们对于石经书法的爱是刻骨铭心的,才会有刻碑林的执念。
现存于山东孔庙的乙瑛碑、礼器碑、石晨碑等碑刻经典,那些汉隶用笔老辣稳重,是汉隶的最高境界且光照古今,那可是历代书法学子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源泉。那些碑石文化更是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山东文人。行走在曲阜的大街上,不时可见到印章刻制的店铺,想来碑石书法的文化因子播撒在了山东的土地里,成为流淌在山东人骨子里的文化血脉,这些文化根基也滋养着山东人。
在一家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北魏郑道昭等魏碑书法大家的碑刻作品,顿时想起了北魏时的那个从山东迁到平城的平齐民书法群落,他们也成就了一种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魏碑。北魏皇兴年间朝廷平定了青齐之地,将大量的原住民迁到平城郊外的京畿之地,设置了平齐郡安置他们,那些远迁之人从刘宋子民变成了北魏平齐民,落入了社会底层,好在那些来自文化礼仪之邦的世家大族子弟家学渊博,笔墨功夫自然了得,也能通过佣书、抄经等技能来自养。当时北魏佛寺殿堂百废待兴,对于经书的需求量大,大量翻译过来的经文需要抄经生工整地誊写出来供人们学习,再加上当时社会秩序平稳,朝廷需要大量的书籍填补文化空缺,官宦之家也需要文化典籍,于是在国都平城便衍生出了佣书业,就是以抄书为业者,佣书人必须具备笔法纯熟且文字隽秀的书写能力。
崔光和崔亮为堂兄弟,青齐崔氏一门内迁到平齐郡,成为了无生活来源的平齐民,崔光当时17岁,他到平城后昼耕夜诵,并通过佣书来赡养父母,后来崔光因佣书出众受到了朝臣李冲的青睐,成为李冲家的馆客,从而让生活变得优雅一些。崔亮内迁到平城时只有10岁,崔光向李冲推荐崔亮后,崔亮也成为馆客,并通过抄书改善了生活。像崔光和崔亮这样的抄书人还通过抄书熟悉了文化典籍,提升了书法水平,成年后崔光官拜中书博士、著作郎,崔亮也成为中书博士,两人均书法出众。与崔光是中表亲的刘芳是彭城人,后家遭变故客居山东梁邹城,慕容白曜平梁邹城后,刘芳内迁平城成为平齐民,当时年仅16岁,他靠给寺庙写经维持家用,因为书法好,方圆数百里享有很高的名望,而且写经收入也比较可观,后来刘芳入朝为官,任中书博士等职,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房景伯父亲内迁平城成为平齐民,房景伯出生于平城,从小由母亲崔氏抚养,自幼熟读经书,为减轻家庭负担,也加入到佣书的队伍中,不仅凭借佣书自养,作为长兄,还资助其弟弟房景先。房景伯后被李冲赏识,出仕后为清河太守、任司空长史等职。房景先少时白天打柴劳动,晚上跟母亲诵读经史,成年后,经崔光上表朝廷,奏荐房景先兼任著作佐郎,修撰国史,撰《宣武起居注》。抄书业也繁荣着北魏平城的书法,这些平齐民身份的文化人也成为了当时一个书法群落,这个书法群落的存在,让平城没有因为前期国史之狱大事件而让书法止步不前,还形成了北魏中期的整体书风,这种书风也延续至北魏迁都洛阳,可以说平齐民书法群落对于北朝碑派书法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编辑:炯)
-----------------------------------------------------------------------